WFU

2021年4月25日 星期日

學生衝動攻擊、對立反抗、反社會行為?美國Hill Walker 教授的12種策略(上)

作者:蘇吉禾




從事學生輔導工作多年,其中最讓老師們困擾的就是學生衝動攻擊、對立反抗等行為,不但影響其他同學,也讓老師處理起來身心俱疲,這些孩子除了需要專業資源介入外,教室是他們在學校最長時間的生活環境,因此如何營造一個正向的班級情境和師生互動,便顯得格外重要!

我在參考相關文獻時,閱讀到《兒童與青少年之情緒行為障礙》一書,其中提到情緒行為障礙的大師:Hill Walker 教授,他建議在面對學生的情緒行為問題時,教師可使用的12種策略,有些策略聽起來或許老生常談,但如何做到精緻有效就是真功夫了!本文先整理其中六種策略。


1. 設立規則(rules):正向陳述、清楚明確


書中提到教師對教室內行為的期望,要有清楚而明確的說明,白話來說就是要跟學生講清楚教室常規或班規,且盡量以正向陳述為原則,例如「準時上學、認真打掃、準時完成作業等」,盡量減少負向陳述,例如「上課不要聊天、不要遲交作業等」。僅留下最少的負向陳述,目的是作為教師施行處罰的參考。

根據我自己的經驗,班規最好能先與全班討論後,再公開張貼於教室內,對學生來說有著視覺提示的作用,逐漸養成在班上的一種生活習慣,然而也會隨著班級事件、班會討論的過程進行班規的調整與變化。


2. 教師稱讚(teacher praise):這點太太太重要了!


書中提到教師有技巧的稱讚,大概是正增強方案最重要的元素了!單獨只用班級規則約束的效果,遠不如結合教師頻繁巧妙稱讚學生遵守規則的效果。

教師對學生的稱讚包括正向的口語、動作,例如鼓勵的話、一個微笑、比一個大大的讚手勢等。教師對學生表現良好行為時予以稱讚,是成功管理行為的關鍵成分之一。

書中提到有研究指出多數教師太少使用稱讚,尤其對那些很可能最需被稱讚的學生而言(Bayat, 2011)。我想這也提醒著我們面對任何學生,都要試著找出其優勢能力,賦予可達成的任務,來創造孩子的成功經驗。


3. 積極增強(positive reinforcement):記得要多點變化阿!


就是我們常聽到的正增強,Rhode、Jenson 和Reavis(2010)建議,為了達到最大效果,正增強必須:(1)在適當行為後立即提供;(2)頻繁地給予;(3)伴隨著熱忱;(4)伴隨從教師來的目光接觸;(5)在給的同時具體描述好行為,或先說完好行為再給;(6)營造獲獎的興奮和期待;及(7)有多種變化可選擇。

有時候也可用代幣式增強物(token reinforcers)來累積並兌換想要的禮物或權利,例如累積十張貼紙可以兌換少一樣作業的權利。




4. 言語回饋(verbal feedback):要具體說出好行為!


從這點可發現教師的回應好重要!教師對學生學業表現和舉止的回應,是學生學會如何表現的關鍵要素。如何給予明確回饋、用正向口吻、避免引發爭辯、並找出最有效的回應步調和時機,都是重要的面向。

我想這部分強調要多看學生有做好的行為,並給予具體的言語回饋,例如:「小禾!我看到你幫忙把作業收好且排得很整齊,很棒喔!」


5. 刺激改變(stimulus change):要去注意行為出現「前」我們可以做什麼?


我們可以去觀察在學生行為發生前,有什麼前事事件(antecedent events)的刺激?有時簡單的前事改變,就可大幅減少問題行為。例如將教學或作業內容說明清楚且分段給予,能大幅提昇學生的服從性。換個方式呈現材料或下達指令,也可減少學生對它們的抗拒。

書中也提到攻擊行為的發生常受到環境脈絡的影響,而對脈絡的修正也被認為是減少攻擊行為可行而有效的作法。


6. 後效契約(contingency contract):白紙黑字講清楚說明白


書中提到後效契約是師生之間對彼此角色、期望和後果處理的書面協議。契約上寫明了學生將做什麼、後果將怎麼處理(包含期望達成和未達成時),要寫得很清楚,強調好行為的正向後果,也一起討論沒做到時會有的處理方式。


參考書籍


  • 原文書名:Characteristics of 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Disorders of Children and Youth, 11th edition
  • 作者:James M. Kauffman, Timothy J. Landrum  
  • 譯者:洪儷瑜、李姿瑩、陳佩玉、黃秋霞、黃裕惠、吳怡慧、楊梅芝、何美慧、蔡明富
  • 出版社:華騰文化




學校輔導相關主題